热门收索: 秋拍 艺术品 收藏 拍卖

周志高当选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

来源:书画报道网 作者:消息

  周志高:首先,2010年,我从北京回到上海;年9月,担任上海市书协主席;2011年,策划了“十届国展”,广西与上海两家共同主办。开始只有广西一家,后来争取给我们一半。2012年6月,全国理事会在上海召开。当主席做的第二件事情,就是去年策划了上海首届书法艺术节。

  上海有17个区县,参与这个艺术节的有12个区县,总共有25场各种各样的活动,有国际型的、全国型的;有长三角的,有上海市的,以及上海几个区的等等,辐射全世界20个国家和地区,据我所知,天津承担了中国文联与中国书协的一个书法艺术节。我们去取经的时候,他们第6届举办一个星期。各种活动、展览有10个。我们这个节是历时3个月,我们是发动12个区县,有25场,展览、大赛、理论研讨会、书法、篆刻的各个层次面的都有。

  我自己觉得最有创意的就是两条。

  第一,就是邀请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为首的联合国官员20多人。加上我国外交部原部长杨洁篪为首的20多个官员,他们有50多幅作品,起了一个书法和平外交的作用。

  第二,我们举办了一个学术研讨会,题目是《当代书法创作暨中国书法如何走向世界》按照中国书协副主席学术委会员主任陈振濂的话讲,全国的理论研讨会、学术交流会已经九次了。中国书法如何走向世界作为专题研究的,这是第一次。

  为配合这个研讨会,我们还举办了一个大字书法国际邀请展,走向世界靠什么形式?靠大字。近几年,2011年十届“国展”,获奖大字甚少。都是小字、小行草、小章草、小楷。这几年,我们到美国、日本、到欧洲出访,海派书法全球行,中国书法走向世界,就觉得出去要写大字效果好。日本的手岛右卿,他写的〝崩坏〞两个字,那是在20世纪60年代,拿到欧洲去展出,那些不懂汉字的欧洲人,一看竟然感到书家是表达房屋倒塌崩坏的意思。手岛右卿的笔墨技巧和汉字造型夸张的恰到好处。〝崩坏〞的书写内容与艺术形式结合的非常好,给我们很大的启发。从日本的少字数书法受到启发,要写大字。2011年,海派书法到联合国展出,我们某些作品,联合国最高的翻译家说你们翻译都翻错了,写古代七律长诗谁看呢? 都看不懂,也很难翻译,中国人看也是很吃力的。所以,我就觉得走向世界,要提倡大字,这是当今出国展览很重要的问题。

  另外,在“十届国展”上我也呼吁:当代书坛缺大字,这是评选的导向问题。第二个是“二王”这一路,“二王”以帖为主。碑这一块,北方的魏碑,康有为曾经一度大力倡导的北魏书法。这类书体入选及获奖比例少。近些年我们在碑书这方面宣传少了。碑与帖,一个北方的,一个南方的,它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和意境,两种风格,我觉得碑帖需要同时大力提倡,北碑厚重大气的东西,时代很需要,我们在这方面提倡不足、宣传不足、评奖不足,是当代书法创作的导向问题,反映了我们的不足之处。

  上海书法艺术节,把张海主席、陈洪武书记也请过来了,目的是希望我们能对书坛某些方面,虽然说不能去扭转,但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。提倡大字,提倡北碑这个问题不是我一个人想到的,刘艺顾问等人都写文章在呼吁了。张主席、陈书记的大字都应邀参加上海展出,是对我们的最大力支持。

  上海书法艺术节花了1600万。北京上海的领导、外地的朋友对我们给予了关怀和支持,也有很高的评价,包括报刊的宣传。上海之所以能够取得进步,离不开方方面面的关怀和支持,借这个机会再次表示感谢。

  我还有自己的想法,我担任上海市书协主席已经3年多了,要有动作。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书协刚成立的时候,上海对于全国来讲,还是处于前几名的。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声音就小了。我回到上海之后,觉得上海既有不足,也有优势。要把大家鼓动起来,最大限度地使上海书法界的热情能够发挥出来。我说话的口气可能大了点,我要搞三大战役,把上海市书协,从全国20多名的位置,争取提高到前十名。哪三大战役?第一大战役就是十届国展,第二大战役就是去年的首届书法艺术节,今年是修整,沉下来搞创作,搞研究。第三大战役就是明年的第二次海派书法进京展。

      黄俊俭:1977年6月,你在上海创办了《书法》杂志,开创了国内书法报刊的先河。启功先生称赞你所编的刊物为“创始于书艺重兴之初,有筚路蓝缕之功,历久而其绩弥盛”。这本杂志在当时文化刊物贫瘠的年代,犹如旱地遇甘甜。你当时创办《书法》杂志时是怎样想的?办刊的理念是什么?

  周志高:当初的背景至少有以下三个因素。

  第一,1972年中日邦交恢复。中日书法交流,促使我国书法发展。1973年,中国第一次把林散之等书法家的作品拿到了日本进行交流展览。 “文革”时期,因为要进行大批判,要写大字报。许多人就跟我讲,我的书法是写大字报练出来的。当时,日本人看不起我们。那时候,我多次接待日本书法家,他们那种傲慢的态度,对中国书法,前面赞扬,后面看不起,我心理有说不出的味道。我想,书法是中国人的民族优秀传统,现在我们国家经济不行,将来总归经济要上去的,文化艺术也会跟着上去的,所以要为民族争光、争气。

  第二,上海有沈尹默等老书家培植的一支队伍,青年书法骨干。我在上海从1972年开始发动成立了上海市工农兵书法作者通讯员队伍。韩天衡、周慧珺、张森等人都在基层,以这个名义吸收年轻人,以工农兵为主。但老专家“平反”一个我就吸收一个。王个簃老专家我请他到朵云轩,现场为工农兵书法作者、通讯员作业务辅导报告。(事后我遭到工宣队领导的批评,说是〝用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腐蚀工农兵〞,我据理力争:〝毛主席说过,要发挥资产阶级的一技之长为无产阶级服务〞。)到了1975年,已经有100多个成员了,就是后来〝文革〞结束后我们上海书协恢复的最早的第一批会员。

  第三,1974年,梁披云在香港创办了《书谱》杂志。第二年,《书谱》杂志传到上海,这促使我决心在内地也创办一份书法类的杂志。大家讲香港这个地方,原来比上海还落后,人家有一个《书谱》杂志出来,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怎么没有呢?上海怎么没有呢?这口气我们要争。所以,在“文革”还没有结束的时候,我就给市里领导打报告,最后批下来同意创办,1976年上半年出小样,后改进,1977年试刊号正式问世出版。杂志〝古今並重、图文並重、普及与提高並重〞传承和弘扬书法艺术。

     黄俊俭:随后,你以《书法》杂志为依托,先后倡导或参与主办了5个全国性的大型书法活动,即1979年的全国首届群众书法竞赛、1980年的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、1981年的全国首届书学研讨会、1983年的全国首届篆刻征稿评比、1987年的全国中青年“书苑撷英”大赛。在全国刮起了一股“书法旋风”。现在的许多名家都是从这些活动中脱颖而出的,可以说,这些活动的成功举办,极大地刺激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与提高。我想,虽然时间过去二三十年了,现在谈起这些事情,对你来讲,也一定是件幸福的事情。用现在的眼光回望当时的这5个活动,你有什么感触吗?

  周志高:我称之为五个第一。五个第一包括《书法》杂志。1977年创办《书法》杂志,1979年举办了全国首届群众书法大赛。当时,中国书协还没有成立。那么,谁作为权威来评比呢?我当时动了一个脑筋,叫东、西、南、北。什么是东西南北?东是上海,西是西安,北是北京,南是广州,四个城市的群众书法团体的负责人邀请作评委,加上一个《书法》杂志,五家单位组成。。西安是薛铸和高峡,他那里有一个群众团体。北京刘炳森、谢德萍那里,来了秘书长傅家宝,南是广州的秦咢生主席,东是上海书协的庄久达。在“文革”前,1956年北京就有了书法群众团体,文革后又新生了北京书学会,上海是1961年。广东和西安在60年代也有了书法群众团体,但那是民间的,上海是官方的。东西南北代表中国,因为中国当时没有全国书协。我是醉翁之意不在酒,1979在上海办。开始评奖还不怎么同意,秦咢生快80岁了,他说书法不好评比,但我说人家小说界的、电影界的评比,照样拿什么奖什么奖的。人家不是文学艺术啊,我们相比较书体分开来评。正书归正书评,草书归草书评。我武断地说你们同意也好,不同意可保留意见,但必须评。最后评出100件,一等奖10个、二等奖20个、三等奖30个、优秀奖40个,总共100件。然后将百幅优秀作品除杂志介绍外,还专集汇编出版宣传,又将原作先后借到福州、北京、西安等地巡回展览,大造舆论。

  1980年,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会。我建议在北京。大家同意我这个建议。付家宝是北京书学会的秘书长,我让他回去以后跟刘炳森、谢德萍、沈鹏他们说说,你们在北京举办第一届国展。他回去后说,需要两万块钱。1980年、1979年邓小平提出来改革开放,那时候正是提倡万元户的时候,哪里能拿出两万块钱啊。最后杨仁恺看中了,一手带着聂成文,一手带着姚志忠,是他的两个学生,两个助手。郭子绪也是他的学生,他在展览馆工作,展览场地好解决。最后就没有问题了,一届书展落户到沈阳。

  1980年3月5号,傅家宝给我打电报,说你到北京来开会,我们商量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。全国第一届书展,我是总策划、秘书长。征稿通知是我起草的,杨仁恺、庄久达、傅家宝、聂成文、姚志忠等人参加第一次筹备会。我当时就讲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展览而展览,要为中国书协成立造势。中国书协的筹备小组我没有参加,1981年5月中国书协成立的时候,19个常务理事,只有沙孟海和我两个人是外地的,其他17位全部都是北京方面的。

  现在看来,〝5个第一〞等等是中国书协成立必要的舆论准备,是成立初期的重要成果,是当代书法事业恢复、发展、繁荣的基础。是当代书法史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,日前,有一家官方网站采访我並出版光盘,给了一顶帽子〝中国当代书法复兴奠基人〞,我想,我只是其中之一吧!

     黄俊俭:2011年10月26日,“周志高书法馆”在江苏省兴化市戴南镇开馆。当时你还捐赠了50万元,请你介绍一下“周志高书法馆”的情况。

  周志高:我这个动机很明确,就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。我12岁就离开父母独立生活,寄读戴南镇小学,13岁小学六年级离开农村,离开兴化老家,到上海读小学,中学,直至中专,艺校。我怎能忘记家乡的哺育。我还没工作的时候,每年的寒暑假我都回家。父母在农村,父亲是一名只有小学文化但很能干的生产队长。每年寒暑假我都要到农村。家乡农村的活,包括挑担、割麦、插秧、割稻、撑船、摇橹、踏水车等,我都能做。我是贫苦农民的孩子,对家乡很有感情,能为家乡做贡献,我觉得高兴和骄傲,所以我想,我有了一点小小的成就,必须给家乡一些回报。我主动把自己的作品捐献出来,当地政府奖励了我50万,我分文不取,回报社会,奖励当地的青少年。还有一位同乡画家,也捐了50万,我们两个人加在一起是100万。打算每两到三年的时间,办一次书画大赛,我们去给他们评选、颁奖。

      黄俊俭:当前,各地纷纷为在当地出生的文化名人建各种形式的“馆”,作为一张“文化名片”,借以“名人效应”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,因为一个地方能留住人的是文化。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?

  周志高:我记得在开始的时候,叫做文化搭台,经济唱戏。后来,文化也开始唱戏了。我觉得就是利用名人的效应,来推动某些地方,特别是故乡的经济、文化的发展,我觉得这个很正常。从出发点来讲,他是家乡的名人,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。回报社会,还要看客观效果。

  我的艺术馆,建在镇里的文化活动中心,里面既有年轻人,也有老同志。直接跟老百姓接近,而不是孤零零的一个馆放在那里。后来,我在上海搞了一个展览,将100万所得捐给了上海市书协,这是是受张海主席的影响。张海主席一上任就宣布,他要建立中国书协发展基金,他第一届就捐了500万。所以,我做上海市书协主席的第二年也捐了100万。当时,我办了一个个人家庭的展览会,叫“书画一家”。其中有一张书法大作品,是写郑板桥诗的行草书,五公尺宽,两公尺高,头一天,这张作品就被人看中了,买家出了100万。我说这钱我一分都不要,捐给我们市书协,作为上海市书协的奖励基金。现在,已经用了二次,包括去年底又拿出20多万、奖励优秀的书家和作出优异成绩的专业委员会。

     黄俊俭:我国历代的文人雅士大都拥有自己的书斋,并为书斋起一个雅号。斋名往往饶有情趣。有的斋名给人以有益的启示;有的斋名背后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。沙孟海先生曾为你题写过斋名——兴墨楼,请你讲讲“兴墨楼”这个斋名的故事吧。

  周志高:“兴墨楼”有三层含义。第一,兴是高高兴兴,墨是书法写字,高高兴化写字在楼上,这是最本意的解释。第二层含义:我的老家在江苏兴化。作为一名兴化人从事书法工作,兴是兴化人,墨是书法工作,把我的身份也介绍出来了。第三层意思是:我从事书法工作要振兴中华书法艺术,兴是振兴。通过编辑出版,通过书法活动,振兴中华书法,是我的志向,不能只为个人的名利努力,要为整个社会服务,要有社会责任担当,要为我们整个书法界做出点贡献。我这三层意思,而最主要一层就是振兴中华书法艺术。

  这个斋号我一直没有换过,我在书法界奋斗已经50年多年了。“兴墨楼”这方〝起首印〞是高式熊老先生给我刻的,也已经30多年了,我一直在用。这个含义表达了我的志向,也提醒我不仅要为个人奋斗,更要为全国整个书法事业奋斗。

  记得八十年代廖承志副委员长公开写信给台湾的蒋经国先生,希望二党再次合作,为祖国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,並提出蒋先生有一句名言:〝计利当计天下利,计名当计身后名〞。这句话很有份量,我一直铭记,心想虽达不到这种境界,但应当在自己从事的领域内向这个方向努力。

      黄俊俭:据说你在上海提出〝四个轮子〞的书法事业发展构想,能否说说是什么? 如果我们用历史的眼光,站在时代的高度来评价当代书法界,你又怎么看?

  周志高:2011年7月,铙宗颐先生给我写了一篇评论文章。第一句话就是“周志高是一位富有有历史责任感的书法家”。这是对我的以往工作的肯定,同时也是对我的期望和鞭策。我作为一个当代的书法家,不但要自己争取进步,还要为整个社会的书法事业努力做出贡献。

  我认为,书法家有几种类型。一种是他本身才气重,在艺术的研究方面能够不断的创新,能够不断的拿出精品来满足社会的需求。还有一种就是牺牲个人的精力,要有点奉献精神,为社会做大量的服务组织工作,如新闻、出版、大赛、展览、交流; 等等,使整个社会的书法事业发展起来。第一种人我觉得要做到一定的高度很难,因为要真正在书法艺术上开宗列派,成为历史上不可抹杀的一笔,这个很不容易。我从农村走出来,到了上海,后来又到北京,我的眼界开阔了。我从事编辑出版工作,到全国各地去采访。全国近3000个县,我走了1000多个县。八十年代,看到有关胡耀邦的报道,他走了全国1500个县。总书记能走这么多个县,那是非常不容易的,我争取走1000多个县地。上世纪七、八十年,那时候很艰苦,不像现在交通这么发达,通宵坐火车是常有的事。通宵不睡觉,第二天有几块钱的生活补贴,是硬坐,还不是硬卧,硬席有补贴,这个补贴还可以够你吃几顿客饭,那时是很艰苦。我自己觉得成为大书法家很难,但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,还是可以的。为大家服务,虽然辛苦,但很快乐。20世纪80年代媒体介绍我的时候,给了我三顶帽子。一是书法家,二是书法出版家,三是书法活动家。现在,我又回到了上海,〝在其位、谋其政〞感觉到中国书法事业的发展,要四个轮子一起转。我们原来大多讲讲三个轮子。哪四个轮子呢?一是创作,二是理论,三是教育,四是组织,前三个大家都毫无疑问认可,但对组织机构重视不够。我年轻当民兵队长的时候,记得毛泽东讲民兵工作三落实,第一个就是组织落实,如果没有组织,没有一个家,谁去管你。因此,我到上海之后健全了17个区县的书协组织,市书协下面发展成立了十几个专业组织。在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和支持下2012年又创办了上海市机关书协,什么意思呢?市委、市政府、市人大、市政协四套班子的机关,到区县也是四套班子,到了乡镇,也有三套班子。上海有20多万机关干部、公务员,全都被覆盖进去。还有一个书法家企业家联谊会,国企的民企的企业家中凡是对书法爱好的、均可参加。

  最近,我们商量,准备今后还要成立一个专业委员会,就是碑帖考证研究专业委员会,这是上海的长项。现在,碑帖的考证研究方面的能人越来越少。启功先生是全国碑帖考证鉴定的权威,我们上海的王壮弘先生也是权威,他出版了一本《增补校碑随笔》,很有价值,他们都去世了。王先生的学生叫马成名,现在美国,他也是权威。上海图书馆馆藏碑帖是全国文博系统收藏最多的,有上万种,但研究者凤毛麟角,人才太稀缺了。大学里都没有这个专业,我们没有书法学院,更没有这个专业。所以,我们想要成立专业委员会,抢救文化遗产、培养人才。

  一部汽车,三个轮子的车子,走快了转弯容易翻跟头。四个轮子的车子开得稳跑得快。组织工作上去了,上海十七个区县书协加上十四五个专业委员会,条条、块块,方方面面都有了。发挥大家的作用,“人多好办事” ,毕竟主席和秘书长一、二个人的能力有限。把权利分散,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,我们的事业就能大团结、大发展、大繁荣。

  我认为,书法界迎来了近百年的最好发展时机,(1919年的“五四运动”至今快一百年了) ,中国书协成立至今也已三十三年了,“三十而立”!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,书协发展壮大了。也可以说迎来了大发展、大繁荣的时机。当代书法取得了百年来最辉煌成果的时代。白蕉是我的老师之一,他1957年提出要成立书协组织,还指出我们还没有日本人那样重视,结果因这二条意见被打成右派,多么令人感慨,我在北京主编的《书壇纪事》(1949年~2007年) ,含泪收进了当时上海《解放日报》刊载的白蕉文章。沈尹默1961年成立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,同年在青年宫举办书法学习班,有800人报名参加,沈先生高兴的难以言表,多次撰文称赞这件事。如今,上海书协会员有1800人,参加书法考级的有一万多人,可见,现在的书界形势大好,当然,要出时代大家、要出时代经典,还有一定差距,还有待努力。

    黄俊俭:党的十八大提出了“两个一百年”的奋斗目标,提出了实现中国人更加美好生活的中国梦。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战略部署。这为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,也提供了强大的动力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,文化事业前景广阔,广大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。请问你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?

  周志高:我趁这个机会要讲一下,上海市文联,上海市书协跟华东师范大学联合成立了“上海市中国书法研究中心”。这是干什么的呢?就是加强高等书法教育,培养人才、重视学术研究,力争有所成果。现在,我有几个目标,在我有生之年,想做几件事情。

  第一,我准备用3年或更多的时间,组织上海各方专家编辑出版出一本《上海千年书法文化史图录》。分为古代卷、近代卷、当代卷。预计200多万字,2~3千幅图版,三卷本。我在北京曾组织编篡了三大卷近60年《书坛记事》,200多万字1000多幅图版。在此基础上我产生这个想法。上海博物馆最近办了六十年来的考古大展,告诉人们上海有6000年的文明史,有3000多年的书法文化史,不是只有鸦片战争后100多年的历史,要改变人们对上海的误读、误解。做上海人也须明白我们自己的悠久的书法文化历史。

  第二,争取3年或更多时间,促成成立上海中国书法学院,我在北京待了八年,北京有许多有利的条件,我也作了一些努力,但最后没有成功,我的尊师、书壇权威启功先生和刘炳森兄长都〝走〞了,至今没有诞生中国书法学院,我始终觉得很内疚。

  第三,在我有生之年,我要为汉字手写体做出应有的贡献。因为中国政治、经济强大了,文化又跟着上来了。中国文化走向世界,首先要汉字走向世界。英语有手写体、印刷体。日语也有印刷体、手写体。唯独中国汉字有印刷体,没有规范的全国统一的手写体。对中小学生一讲书法就把颜、柳、欧、赵四种楷书拿出来,让一年级的小孩子怎么去学?难度高,不科学。小学一年级启蒙写字刚开始,包括外国人学写汉字,应该先学写汉字的手写体。到了小学高年级才可学颜、柳、欧、赵等等历代名家名帖。

  所谓汉字的手写体,就是以王羲之的《圣教序》为主,以行书为主,适当的辅以草书的手写体。他是以硬笔书法为主,但毛笔也不妨碍。这个就叫汉字手写体。书法家、教育家、文字学家、语言学家等几个方面的专业人才组织起来,组成一套班子要研究拿出方案,教育部最后试行下达试行征求意见,再修改,最后国务院、全国人大通过,正式使用。10年之后,如能够成功,那就了不起了,这是我的理想,是书法“中国梦”,我相信,有识之士会越来越多,总会有成功的这一天。

友情链接: 中国美术馆 中国书法家协会 中国美术家协会
设为首页 | 法律声明 | 招贤纳士 | 联系我们 | 关于我们 | 收藏本站

书画报道网 主编信箱:1745606666@qq.com 电话:010-87286163
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号:鲁ICP备16003666号-1

版权所有:书画报道网 Copyright 2000-2017 shuhuabaodao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